我是真的,很想,吃火锅。
以及千层肚。
还有贡菜。
 
 

【电影相关】《龙虾》个人观后感

  我很纠结这个观后感究竟发哪比较好,想了想,还是放在这个比较隐蔽,且没人关注的地方比较好。毕竟……当初开这个LOFTER就是不想被人发现,嘛,清静。

  还是说这部电影吧。当初基友推荐我说这电影设定和海报都挺不错的,于是我记住了。十一放假回老家的时候,我偶然发现这部电影在电信网络的免费名单以内,于是兴致盎然的在电视上看了起来。

  当时是10月4号,现在是10月7号,我花了两个小时左右看完了这部龙虾,然后在接下来的三天之内找了五六部青春喜剧爱情电影,试图冲淡龙虾这部电影对我带来的冲击,然而事实证明,我现在无比想让时光倒流到10月4号,然后我就能把家里的机顶盒给砸了,最后,我就能永远不看到这部恶毒到极致的电影。

  然而,时光不能倒流,那五六部爱情电影我一个没记住。龙虾这部电影我也一直没法忘记,导致我在三天内都抑郁到极点。觉得整个世界索然无味,人生虚无至极。

因为,我是一个对于爱情充满了幻想,或者说,是一个被各种殊途同归的爱情幻想&童话所侵染的人,对于这部理性到不近人情的电影简直毫无招架之力,甚至无力反驳。这对我而言,简直就是个噩梦。


  哦,看来我真是得改改前言太多话的毛病了。

  进入正题吧。


  首先,龙虾,是一部反乌托邦电影。但是,它又跟目前所存在的各种反乌托邦电影完全不同。经典,或者说现行的反乌托邦电影都会在一开始揭示一个依托与现实,但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完美社会制度,中期,对这种社会制度进行反思,而在最后,这种社会制度要么继续存在,要么就是被推翻。其中,前者的典型便是1984&动物农场,后者便是撕裂的末日。这一类反乌托邦电影最大的特点便是对人类社会的反思,而龙虾,则完全另辟蹊径,因为它所反思的,便是爱情本身。对比其他反乌托邦电影来说,它或许略带局限性,然而,它所反思的,却是最贴近人类日常生活,也导致这部电影对比其他反乌托邦电影,来的更为恶毒,也最为深刻。

  这里仅就1984,对比龙虾好了。完美的社会制度,对应完美的爱情&婚姻,温斯顿对社会制度的反思,对应女首领对爱情本身的质疑,温斯顿对社会制度的服从,对应龙虾这部电影的结局,男主选择戳瞎自己的双眼,维持爱情的存续。

  不同于1984循序渐进的揭露着何为统治阶层,这部电影似乎从一开始就微笑着告诉我,爱情的终点或许不尽相同,而爱情的起点却总是,你与我相似。

  电影最开始,剔除一切社会因素,男主角的妻子外遇,婚姻失败,则只能代表着重回单身,失败的脱离社会,进入“婚介所”。豆瓣上的评论说,男主角只能选择异性恋或是同性恋,是代表着这个社会非黑即白,极端至极。而我个人认为并非如此。现实如此而已。无论如何,完美的爱情和婚姻,只能选择一个伴侣,这是一种人类共同的认知,没必要过度解读。而且,这也并不是电影所表达的重点。

  这个电影的重点就在,选择伴侣的方式。它在这一点上,颠覆了我的认知。意外的邂逅,巧合的相遇,意外的分离,命中注定的重逢,这些都是人类对于爱情的美好幻想,人类在幻想中寻找现实,又在现实中持续着幻想。男孩在街角撞到了叼着面包急忙上学的女孩,从此相遇相爱,这种桥段即狗血又浪漫,却是一种对爱情的美好憧憬。然而,在这部电影之中,所有的邂逅和相遇,完全没有任何卵用。有用的只有发现对方所持有的特点,接下来,你要么发现自己所持有的特点与对方相同同时和对方相识,然后展现这一点,要么就是,假装自己也有着和对方同样的特点,然而和对方相识,展现这一点。

  当然,很多时候,大家能做的就是假装。因为单身的时限只有45天,45天之后,如果你还是单身,那么,剩下的只有死路一条。虽然电影的设定是你可以逃跑然后流亡森林,或选择成为一种动物,然而……个人感觉这两种都跟死了没什么区别。首先,脱离社会意味着被社会所抛弃,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中的“死亡”。而另外一种,比如男主的哥哥在失败之后选择成为一条狗,然而,这条狗既没有展现其拥有人类的意识,最终命运也不过一个死字。

  于是,男主角在经历了假装冷血,然后和一个冷血的女人成为伴侣,然后在这个女人杀了自己的哥哥之后痛哭流涕后被女人揭穿,最终逃亡森林,加入了由单身汉们组成的反抗组织。而这个反抗组织的女首领,我一开始以为她的目的是推翻社会,然而,她所做的,只是揭穿男人的谎言,拆散情侣而已。电影进行到这里已经是时长的一半左右,它所揭示的东西却很是毁我三观。爱情成立与谎言,而维系爱情迈入婚姻的,便是酒店“配发的”孩子,因为孩子能够解决一切矛盾(这里有个疑问,如果说此电影想要表达的是孩子都是配发的,那么三口之家应该是普遍现象。然而男主有个哥哥……难道是说,没有问题是一个孩子解决不了的,如果有,就再来一个???)。而爱情或婚姻的终点,便是谎言的结束。

  如果说电影前半段所带有的黑色幽默还能让我笑出声的话,那么这电影的后半段简直就是让我如坐针毡,无以言对。

  反抗组织唯一的禁忌,便是爱情。我个人倒不认为这又是什么非黑即白,倒是觉得,这只是女首领单纯的不相信爱情所致。应该说,这种通过找相同点配对的方式,本身就很难产生让女首领能够信服的爱情。有相同点,就有不同点,世界在改变,人也会改变,依托于单一的相同点所产生的感情太过不近人情,大难临头各自飞也是迟早的事情。

  所以,在女主发现男主和自己同为近视眼后,主动靠近。接着透露自己也是近视之后,俩人相爱。女首领察觉之后,并没有施行惯例的刑罚,而是,先以“活埋”拖住男主角,然后带着女主角去城里,假装是要给她治好近视,而事实上却是让女主双目失明。

  这个恶毒的做法,导致了男主角的无所适从。他甚至试图教女主学德语,以求得两人的相同点。当然他还是放弃了。他开始不知道如何和女主相处。

  而故事的结局,便是男主角带着女主角逃出森林,最终选择戳瞎自己的双眼,维系爱情。而电影,就在男主拿着刀犹豫不决,以及女主的等待中戛然而止。

  

  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恶毒之处,便在于此。抛离了一切幻想和社会因素,它揭露了爱情和婚姻的本质,并对所谓完美,或者说是,乌托邦一般的爱情和婚姻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嘲讽。即使电影选择了开放式结局,也不能改变这一点。

  而我所无法辩驳的,也是这一点。无论同性或异性恋,爱情的本质终归是一致的。抛离那些无边无际的幻想,我们或许只是在对方身上,找到了曾经的自己,现在的自己,以及,未来的自己。


  那么,我们在爱的,到底是谁呢?

  爱情和婚姻的存在,是人类对自身孤独的否定和逃避,那么,完美的爱情和婚姻只不过存在与我们的幻想之中,我们期待爱情,一如我们期待终有一天不再孤单,维系爱情,是因为我们对孤单的恐惧。


  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幻想,我们爱着的,终归是我们自己而已。


  这部电影打开了反乌托邦电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,虽然它对爱情的描写无比冷酷,但是不得不说,这种另辟蹊径的表达方式甚至比以往的任何反乌托邦电影更加深刻。


  不过,最后我还是想说一句,我已经牢牢记住了这部电影的导演,以后看到了绝对的绕道走。

    

  最后的最后,这位导演到底是不是我FFF团成员?!

07 Oct 2016
 
评论(2)
 
热度(2)
© kona | Powered by LOFTER